升级你的设计思维
上周五,在深圳湾听了熊子川的讲座"设计思维和精益创业",获益良多.
咀嚼再三,整理出笔记,跟大家分享.
重新理解设计思维
去年写过一篇文章 说说设计思维,整理了当时对设计思维的理解:
以人为本
开放和创新
过程和试验
可视化
之前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偏向"设计",想理清设计在哪些方面区别于其他思维方式.听了子川对设计思维的剖析后,发现应该把重点放在对"思维"的理解.思维关乎观念和立场,是抽象的可复用的,如果只能在设计活动中使用,那不能称之为"思维",顶多是方法和工具.
那么,离开设计,设计思维还能如何帮助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,以及带来哪些价值?
设计活动的本质
我们来重新考虑一下:设计是一项什么活动?
设计是为解决问题/达到目的而做好提前安排.
设计不但强调"目的",同时也是一项关于"安排"的工作,所以再怎么强调"过程"也不为过.
设计本质上也是 Problem solving 的问题,只不过更强调:
解决人的问题
可视化
追求最和谐/平衡的关系
那我们再来想想 Problem solving 的关键:
准确定义问题
理解遇到问题的人
充分掌握问题产生的上下文信息
从现象推导出真正的问题
提出优质解决方案
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
从不同层面解决问题
同时兼顾人/商业/技术等等
实施方案去解决问题
保证解决方案可行
验证解决方案有效
解决已知问题之余不产生新问题
设计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
基于以上,我把设计思维理解为:
寻求最优点/最优解的一种思维方式
1. 寻求问题最优点:探索和开发的平衡
探索的意思是充分获得信息和探索可能性,具有发散的特性;开发的意思是聚焦于一个点,并通过行动产生改变,具有收敛的特性.
大多数时候,无法解决问题是因为没有正确定义问题:
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永远是问对的问题.我们容易忽略这一步是因为:
现象往往包含过多信息
只获得局部/片面的信息
问题与现象不对应
问题有多个层次
结果是:
我们定义的问题其实跟现象无关
我们定义的问题并不起关键作用
每个人定义的问题都不尽相同,但大家以为已经一致
那么设计思维给我们带来了 "发散"和"收敛" 框架,帮助找到不同阶段最优问题点(戳表格看大图):
我们面对问题(尤其是经过转述的问题)时,往往来不及做出以上信息收集和判断过程. 那么至少可以多问几个问题:
* 是谁遇到这个问题?
* 现象是什么?
* 问题真的是这个而不是别的吗?
2. 寻求方案最优解:关系的平衡
最优的设计方案,无非是在寻找当前情境下最平衡的"关系":
设计商业模式,是要找到价值/用户/渠道/业务/资源/收入/成本的最佳关系;
建筑设计,是要寻找空间与人(各种活动)的最佳关系;
交互设计,是要创建系统与用户最佳的"对话"过程---在交流的最佳时机提供合理的方式;
平面/界面的视觉传达,是要找到元素之间最佳的关系---如何组合,如何展现;
所有的设计,都得在 (商业)目标--人的需求--可行性 中取得平衡.
如果这样,设计会不会最终沦为妥协和中庸? 别忘了我们有 "发散"/"收敛" 框架(戳表格看大图):
3. 寻求过程最优解:可验证性和效率的平衡
在子川的分享中,有一个重要的观点:
设计思维尝试解决的是可验证性和效率共存的问题
这个观点给我的启发不仅仅在于设计思维的定义,而是一语道破设计应该是一个"假设-验证"的循环过程.
设计师身上有个通病----"自恋",很多时候(绝大多数时候吧)是先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直觉给出方案,然后再想尽办法去找依据.于是,"审美是主观的","设计是主观的"成为很多设计问题的遮羞布/设计师的挡箭牌,看似激烈的讨论实质上是漫无目的地表达主观意愿.
为什么?
因为我们常常意识不到,观点不过是一种带有上下文信息的"假设",而不是天然就有优有劣的"事实".成功的设计最大的绊脚石,其实是我们的自负(不仅仅是设计师,还有老板/产品经理等等等等).
如果把所有设计看成是待验证的方案,也许我们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验证假设,而不是如何证明我是对的.
ok, 如果我们转换了 mindset, 认为设计都是需要验证的,那么问题来了:未知那么多 ,假设那么多,不可能一一验证啊!没错,所以每当被效率和 deadline 掐住命运咽喉的时候,我们很自然会选择:
经验
领导的意见
以上两位再厉害,也没办法在电光火石之间给出万全之策,何况这两位最大的弱点在于上下文信息极大缺失,会对明智的判断造成影响.那我们到底如何在有效和效率之间抉择?
设计思维恰好善于解决有效性和效率的矛盾.我们完全可以在设计阶段进行多轮的假设-验证.这一点在精益创业部分会有更多阐述.
寻找问题最优点,寻找方案最优解,寻找过程最优解---于是,设计思维是问题求解的一种途径,以及
设计思维是寻求最优点/最优解的一种思维方式
用设计思维进行精益创业
虽说"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",但创业失败的原因可以归为两大类:发散过度(想解决所有问题),收敛过早(模仿,没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).
让我们现学现用,用设计思维去优化创业过程.
需求测试
在第一轮天才般的头脑风暴过后,我们有了很多的创业想法,到了收敛即筛选出有潜力想法的时候,可以用两个问题帮助收敛:
用户假设
这是什么样的一群人?
如何群分他们和其他人群?
如何找到他们?
问题假设
这群人受什么问题困扰?
问题出现的情境?
问题严重吗?被重视吗?
问题频繁出现吗?
明确用户假设和问题假设,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最优问题,这是最容易忽略的两步.很多创业者对解决方案的描述非常清晰而具体,但是对用户和问题只有大概的感觉,描述起来含糊其辞,语焉不详.
如果一些想法从理论和逻辑上能较好回答以上问题,我们可以进一步设计实验,去验证这些想法是否真正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.比如:
能找到这样的人聊一聊吗?
网络上有相关的讨论和社区吗?
这个问题在哪里被提及/讨论/解决?
跟这个问题相关的问题有哪些?受关注程度如何?
已有或替代性解决方案解决了哪些问题?满意度如何?
测试方案原型
当需求被验证后,我们开始迈出改变世界的第一步:给出最简单最粗糙的解决方案.这时候已经可以开始验证想法,并在反馈中不断迭代改进.
值得注意的是,要验证的 MVP (最小可用产品),而不是最小体验...一图胜千言:
增长测试
概念 ok, 方案 ok , 产品也 ship 出去了,创业团队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:增长.
找到(假设的)增长模型,也去做测试.关于Growth hacking又是另一个话题了.
设计师的成长
真正的成功永远在设计之外,如何提升思维技能,让设计变得不那么重要。
设计师最大的问题是:只会设计,导致狭隘地理解设计,还自我感觉良好.
设计说到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组合(或者,思维方式+技能),但是只有世界观和方法论,而不去 get ur hands dirty,别说改变世界了,别人连看都看不见你.
设计师想要成长,想要承担更大的责任,得把设计技能练得纯熟,然后去学习其他领域的各种知识,并且在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.
当设计师不再仅仅关注可感知的设计,也许,世界就会悄悄改变.
共勉.